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杨瀚森恩师徐长锁离世!
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 杨瀚森恩师徐长锁离世 正文

杨瀚森恩师徐长锁离世

时间:2025-10-12 13:33:10 来源:怡然自得网 作者:娱乐 阅读:998次

10月6日深夜,杨瀚山东篮球名宿、森恩师徐杨瀚森恩师徐长锁指导因病离世,长锁享年52岁。离世徐指导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杨瀚身高194厘米,森恩师徐前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长锁现任山东高速男篮俱乐部副总经理。离世球员时期,杨瀚他曾是森恩师徐山东男篮主力前锋,与巩晓彬、长锁纪民尚、离世鞠维松和杨文海合称“山东男篮五虎”,杨瀚曾帮助球队在1997-1998赛季CBA联赛中取得常规赛亚军及季后赛第三名,森恩师徐1999年入选国家队后退役。长锁


退役后,徐指导于2003年出任山东青年队主教练,率队获全国亚军及随后两连冠,培养了丁彦雨航、陶汉林、贾诚等球员。2006年起先后执教河南仁和、山西队等俱乐部。2017年带领山东青年队获全运会亚军,同年12月任安徽文一男篮总教练。2021年10月出任山东高速男篮主教练,2022年6月转任俱乐部副总主管青训工作。

徐长锁也是目前效力于NBA开拓者队的中国球员杨瀚森的恩师。“看到恩师离世的消息一时间难过夹杂着回忆涌上心头,您说的话我心里都记着,感谢您的培养和教导。亲爱的徐导,一路走好。”杨瀚森在社交媒体这样哀悼徐长锁。

北京青年报记者曾经几个月前与徐长锁发微信联系,当时他说自己与杨瀚森经常联系,并给后者很多鼓励。同时,徐长锁说:“我之后还会培养出更多像是杨瀚森的球员。”

徐长锁是杨瀚森的篮球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教练。当时,杨瀚森在淄博体校打了4年,身高、体型、球技都长得很快,他也引起了很多职业俱乐部的注意。时任青岛国信青年队主教练徐长锁在一次邀请赛时看到了年轻稚嫩的杨瀚森,虽然小杨当时技术还很粗糙,但他认为杨瀚森“打球聪明”,是个可造之材。后来杨瀚森进入了淄博11中,徐长锁多次劝说杨瀚森的家人,才最终获得同意小杨走上篮球道路。

徐长锁前后带杨瀚森大概两年多的时间,他对于杨瀚森有着很多特殊的训练方法,给他开了不少“小灶”。徐长锁曾经给北京青年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正常情况都会出早操,一般七点半要去食堂吃饭,但对于杨瀚森这样的大个子,我就没让他这样,让他多睡觉,因为他正是长身体的阶段,所以我跟他说,你可以睡到早上八点半再起。”

对杨瀚森的力量训练所用的方法也是与众不同。“我们对他的力量训练基本上都没有安排特别大的量,但对于核心力量、小肌肉群的力量练得很多,我们不想过早地让他练太多的力量,避免受伤。但也有例外,那是在2021年,我们参加U17的比赛,当时遇到了石家庄二中,最后输了12分。那场比赛,杨瀚森被对手完全压制,在对抗、力量等很多方面都不行。人家就是用小腿死死地顶住杨瀚森的腿,他就动不了。”徐长锁当时说,“那场比赛后,我很生气,我们职业队的青年队打不过人家学校球队。后来的一个月,除了篮球技术外,我们就是让杨瀚森增加力量。那一个月过后,他的变化特别明显。后来,我们拿到了U17的冠军,杨瀚森从预赛场均12.2分增加到决赛阶段的24.2分。”

在青岛国信青年队,杨瀚森的天赋进一步被挖掘,球队也对他设定了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以加速他的成长。徐长锁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帮助他尽快提高。比如,在疫情结束后,徐长锁就联系了两三个塞尔维亚教练过来,让他们单独训练杨瀚森的后卫、锋线和中锋的技术,效果不错。

在杨瀚森成长最为关键的时间段,徐长锁倾注了大量心血。而杨瀚森日后的成长,也让徐长锁感到欣慰。除了杨瀚森外,像是丁彦雨航、陶汉林等知名球员,也都曾经是徐长锁的“弟子”。徐长锁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挖掘与培养中国篮球的年轻球员,他的离世令人感到痛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翔

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 50名疆蒙青少年来京研学:感受到与祖国紧连的心跳
  • 北京今天多云为主 明后天将有小雨来扰
  • 双节同庆 北京西城邀您共赴“二环内最浪漫的光影游园会”
  • 北京通州警方护航双节假期,严打黄牛倒票、无证导游等扰序乱象
  • 泉州市区:不少人在车内存水 有人喝了拉肚子
  • 伊朗欲迁都,是否距离以色列更近?
  • 金秋国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迎客潮,北京警方全力守护游园平安
  • 来北京旅游,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带孩子来这里!
推荐内容
  • 新京报:广场观赛遭撞致伤 海淀法院判踢球者王凯赔偿张洋7万余元
  • 泉州今年计划新增16个公租房、棚户区改造项目 已开工9个
  • 严重财务造假!一上市公司原董事长获刑6年
  • 泉州今年计划新增16个公租房、棚户区改造项目 已开工9个
  • 菲律宾东达沃省以东海域发生5.8级地震
  • 女生瀑布前拍照空中突然“飘来”一排人:吊威亚的游客进入镜头,被评像“5毛钱特效”